華為人將“寒氣”帶到阿里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新立場NewPosition,作者 | B 哥,編輯 | 李凡

阿里今年的雲棲大會上周勝利閉幕了,對於Q2隻錄得10%增速的阿里雲來說,這種熱鬧是很有些必要的。在電商基本盤面臨短視頻平台不斷蠶食的當下,阿里雲作為集團資產組合里唯一的潛力股,肩負着支撐阿里巴巴集團未來成長空間的重任。

可問題是阿里雲挑得起這副擔子嗎?

儘管國內市場阿里雲目前仍然領先一個身位,但跟第二梯隊玩家的差距正不斷縮小,像華為和國資雲憑藉政企市場的強勁勢能已給阿里雲造成顯著壓力。而如果把視野放到全球,在丟掉前三的座次后,阿里雲跟AWS、Azure和GC的差距或將越拉越大。

阿里雲遂在去年推出了“雲釘一體”戰略,寄希望於通過導流釘釘龐大的B端用戶群體,來幫助扭轉阿里雲的頹勢。但“無招”跟原釘釘高管的集體出走創業,也只是換來了屢創新低的營收增速。

而面對薄弱的政企渠道,阿里雲又許以高位引入華為系外援蔡英華,試圖補齊這塊短板。不過蔡英華的入職,首先引發了阿里雲銷售系的高管震動,和交出的兩份慘淡季報放在一起,令人頗感“寒意”。

不過畢竟蔡英華上位時間不長,大概還未施展出拳法。他到底是會讓這份“寒意”持續下去,還是使阿里雲迎來春暖花開,仍有待觀察。

領先和掉隊

王堅最開始做阿里雲的時候,國內還沒有同行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馬雲捕捉到了這個機會,並在阿里雲最舉步維艱的時候,力排眾議毅然決定要起碼再投入十年。這給了阿里雲很長一段先發優勢。

在信息技術產業里,先發優勢的重要性很難被高估,早兩年晚兩年創業常常意味着完全不同的結局。這點反應到阿里雲身上,就是後續長期的市場份額領先。

從2022Q2財報來看,阿里雲憑藉34%的佔比,仍然顯著領先於其他同行:華為雲和騰訊雲的市場佔比均為19%。

但這一先發優勢並不像表面上這般牢固:兩年前的2020Q2,阿里雲的市場份額超過40%,彼時華為雲和騰訊雲則均只有15%。這說明在疫情催化下的数字化轉型浪潮中,華為雲和騰訊雲抓住機會的能力似乎更強,從阿里雲手下搶到了不少訂單。
阿里雲業績和市場份額承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包括像丟失TikTok這樣的單一大客戶,也有数字化轉型向傳統行業邁進、“上雲”進入深水區這種市場結構調整的因素。2020年“雙減”政策的出台使得來自在線教育行業的收入銳減,這也對依賴互聯網客戶的阿里雲打擊尤甚。

從營業收入來看,阿里雲已經連續三個季度環比負增長,同比增速最近四個季度持續下探,分別為:34.28%,21.25%,13.19%,10.18%。

對於需要講故事、講前景、講詩和遠方的新興業務,這基本到了難以接受的範疇。考慮到字節快手等開始自建雲基礎設施,同時以三大運營商為代表的國資雲增長迅猛,未來一段時間行業的競爭壓力將持續甚至加大。

跟其他雲服務商相比,阿里雲更值得說道的特點或許是實現了扭虧為盈。但儘管已經連續七個季度盈利,2022財年總共11.46億元的利潤更多隻能說是會計上具有一定指標意義。

可供參考的例子是,亞馬遜AWS同期利潤按人民幣計超過1000億。想當年胡曉明接手阿里雲不久,也有過豪言壯語,他曾預測到2019年阿里雲可以在全球市場上匹配甚至超過AWS。現實走向跟他預測的完全相反,如今阿里雲在全球市場上卻已然掉隊。

根據調查機構Synergy的數據,阿里雲在全球雲計算市場中的份額已經掉出前三,位列在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Google Cloud之後。相較於一年前,頭部三者合計的市場佔比進一步提升,從61%增加到了65%。如若下墜趨勢不能得到扭轉,阿里雲或將淪為others。

調整和角力

處於下墜狀態的企業,自然有調整求生脫困的本能,阿里雲的戰略調整圍繞兩點:1、“雲釘一體”,2、出海。

“雲釘一體”是阿里巴巴在2020年9月公布的戰略,釘釘事業部整體被移入阿里雲智能事業群。

這個調整一方面是因為阿里雲和釘釘都是To B的業務,二者打通合併有利於釘釘更好地為阿里雲導流,更有效率地復用其龐大的B端用戶基礎。

另一方面是釘釘想要做深企業服務,把釘釘的定位從普通的協同辦公平台升級為企業應用開發平台,通過低代碼這種開發方式構建繁榮的企業應用生態,加速以雲計算為支撐的数字化轉型進程。

但如第一部分已經提到過的,從阿里雲近兩年的業績表現來看,“雲釘一體”並沒有幫助扭轉其業務承壓的基本面,反而可能是對釘釘的長遠發展埋下了釘子。

阿里雲要追求營收變現,釘釘要追求用戶規模,兩者的KPI雖不是完全對立,但合併必然需有所取捨,涉及由誰主導的問題。阿里雲吞掉了釘釘,而非釘釘反過來吸納阿里雲,表明張勇已經做出了決定。

阿里方面在討論實施“雲釘一體”戰略的時候,曾將其描述為一個大幅提振團隊士氣的動作,大概是認為這勾勒了一幅確然激勵人心的宏偉前景。

然而從事後的結果來看,這種激勵作用顯然是單方面的。具體來說,可能遂了阿里雲這幫人的意,但對釘釘那群元老應該是造成了巨大的士氣打擊。

跟“雲釘一體”戰略同時宣布的,是原釘釘創始人兼CEO“無招”轉任張勇助理。

外界本來分析,無招將在這個職位上過渡一段時間後有其他重要任用,畢竟他一手建立了釘釘這個國內最大的企業服務應用。對向來流量饑渴的阿里來說,這可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2021年7月,無招還是選擇了出走創業。不但自己走了,順帶還帶了原來釘釘副總裁、市場部負責人、CTO等一堆高層。西方不能沒有耶路撒冷,微信不能失去張小龍,釘釘或許可以失去陳航,但必然要付出代價。

常見的貨櫃種類?

金誠貨櫃屋尺寸均依國際標準組織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 認定標準,並區分成鐵貨櫃、冷凍貨櫃和特殊貨櫃三種類型。

掌握產品行銷策略,帶你認識商品包裝設計基本要素

包裝設計是兼具美感和實用、設計和製作印刷的精緻工藝。包裝設計包含了結構規劃、視覺設計、材質選定及後續的生產加工

好的茗茶,更需要密封性高的茶葉罐,才能留住香氣!

鴻和興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在台灣專業生產茶葉罐、奶粉罐具有領先地位的光華金屬所投資組織成立的一家專業製造包裝材料之馬口鐵罐製造廠,秉持的專業、品質、服務、效率為各大客戶服務。

專業客製化禮物、贈品設計,辦公用品常見【L夾】搖身一變大受好評!

採用PVC0.2白色軟皮料印製,4色印刷加上表層防刮油墨,另也可選表層上亮膜。

出海則是阿里雲尋求增長的另一個很自然的選項,也是阿里集團層面“兩縱一橫”戰略的要求。

如果從阿里雲2015年8月在新加坡成立國際總部算起,到後來成為全球排名第三的雲計算廠商大概只花了兩年半的時間。不過截至2021年7月,阿里雲雖已在全球多個地區部署了上百個數據中心,但其主戰場仍然限制在亞太區域,向歐美等國際雲巨頭腹地的進展十分有限。

按照《財經十一人》之前的報道,整個2021年,阿里雲的海外收入僅有20億元出頭,跟整體超千億的營收(未剔除阿里自營業務)比起來不過九牛一毛。

要指望海外市場,尤其是亞太市場貢獻可觀的增量希望不大。同時,TikTok事件表明,除開商業技術因素,地緣政治也是阿里雲出海不可忽視的障礙。

雲計算作為典型的具有規模效應的產業,當落後者跟頭部玩家的不斷拉大時,想要實現趕超戰略不太可能。以AWS為例,隨着市場規模和設施效率的提高,其在2011-2020年間累計降價達到了87次。

阿里雲這樣的追趕者,在進入海外巨頭勢力範圍時,只有採取價格跟隨策略才能獲取用戶。這就需要燒錢。當對手的體量、增速、技術實力都領先於你的時候,你就需要燒更多的錢。

但從阿里雲迫切追求盈利來看,似乎想儘快擺脫拖累集團的陰影,大環境下燒錢戰略完全不實際。或許,阿里雲這次告別全球前三就是永久的告別了。

因此目前來看,阿里雲的出海之路仍前途未卜困難重重。

B2B vs B2B

在今年6月的阿里雲峰會上,張劍鋒表示今年阿里雲最重要的策略就是“B2B”。這是個新的B2B概念,張建鋒的解釋是“Back to Basic”,就是說阿里雲要回歸雲計算的本質,通過技術創新取得業務突破。

從PR風格來講,這個動作跟阿里雲一直以來的方向倒挺吻合的。由於王堅做雲計算的時間比較早,再加上阿里每年有雙十一這個難關要過,因此技術上相較於其他國內雲廠商似乎帶有更強的自研色彩。從最初的“飛天”操作系統,到最近的“倚天710”芯片,阿里雲也博得了不少關注。

但從商業效果分析,很難說阿里相對於其他玩家是否真正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又或者,即便有這種技術優勢在市場競爭中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以阿里近期風頭最盛的“倚天710”為例。這款芯片最初在去年的雲棲大會上推出,是基於ARMv9架構設計的通用服務器芯片。

阿里方面稱,在包括數據庫和視頻編解碼等在內的多個場景下,“倚天710”帶來的性價比提升超過30%,但沒有公布具體的基準對象。而這款芯片的性能提升主要依賴於更新的ARM架構、更先進的TSMC N5工藝、以及更大規模的晶體管數量。

這其中隱含了一些可能的問題。一是工藝和ARM架構授權仍面臨像華為麒麟一樣的地緣政治風險。二是相較於普通的x86架構,“倚天710”有着更弱的FP/SIMD性能,這雖然換來了一般場景下更好的效能,但也限制了其在HPC(高性能計算)領域的應用。

最後,平頭哥給“倚天710”堆了600億個晶體管,這相當於AMD第二代Epic處理器的1.5倍,跟蘋果M1max芯片的規格相當。如此大的核心面積會導致芯片生產的良率大幅下降,給成本帶來壓力。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像AMD就採用了Chiplets的技術。就是說大芯片是由多個小芯片互聯組成的,這樣即便大芯片某個部分出現問題,其他部分仍然可以通過核心數較低的下級產品形式出貨。

但從阿里雲只發布了“倚天710”一款型號來看,大概沒有採用這類技術。

因此阿里雲未來兩年20%的新增算力將使用自研芯片,更多的考慮可能放在供應鏈穩定和議價能力上,不太可能在IaaS層面帶來顯著差異化競爭力。

對阿里雲來說,當前更要緊的事項,是適應客戶結構調整,持續擴大非互聯網行業客戶的比重,發力需求穩定預算充分的政企客戶。

在《新立場》看來,拋開所謂“Back to Basic”的表子,關鍵應是“Back to Business”的裡子。前一個B2B服務於宣傳,后一個B2B則是實打實的商業邏輯。

阿里雲近兩年的系列動作,也有拋開前一個B2B,着力后一個B2B的影子。

2021年5月,阿里雲宣布完成重大組織架構升級,設立了18個行業部門,包括数字政府、金融、零售、電信等,通過積累行業know-how,建立定製化的解決方案;成立了16個區域部門,每個區域設立總經理,負責轄區內的本地化運營。

2022年3月,原華為負責政企業務的高管蔡英華空降阿里雲。蔡英華在華為主導搭建了分銷渠道及合作夥伴生態,擅長搭建生態體系,這對於打開政企局面的阿里雲來說極為關鍵。

蔡英華上任一個月,就對阿里雲的高層做出人事變動。原中國區總裁任庚離職,因任庚之前也在華為就職並跟蔡英華是上下級關係,故有媒體稱之為是“新華為人擠走老華為人”。伴隨任庚同期離職的,還有包括郭繼軍在內的多名高管和中高層骨幹。

接替任庚的是去年剛剛入職阿里雲的黃海清,也有深厚的企業服務經驗。黃海清之前在騰訊雲負責雲計算業務拓展,更早前曾在Dell、Compaq、IBM、Oracle等公司負責銷售和管理工作。

蔡英華和黃海清這樣的“外來戶”能快速掌權,並對阿里雲高層大換血,顯然是得到了張建鋒甚至逍遙子的授意。而二者具有渠道背景而非技術出身,也表明阿里雲調整的重點在客戶生態和渠道開拓,要動刀的地方也在商業模式上,而非技術。歸根結底還是“Back to Business”,而不是“Back to Basic”。

寫在最後

根據華為年報里的信息,蔡英華在2021年3月份就已經從華為離職,若從這算起,那到入職阿里雲剛好一年。之所以中間去立邦中國做了大半年高管,大概是囿於競業協議限制,否則沒理由從華為這種科技行業跳到一個做塗料的外企。

這也說明蔡英華空降阿里全面負責銷售業務或許是“蓄謀已久”,甚至不排除去年5月阿里雲做出的重大組織架構升級背後也有他的參与。

從最近數月阿里雲的調整來看,蔡英華已然逐步掌握了權力核心。但如前所述,財報不佳,高管震動,已然給阿里雲矓上了一層寒氣。對蔡英華來說,能否化解隨他而來的這股寒氣,要看他是否能真正幫助阿里雲在政企端打開局面,這或許可以從即將發布的阿里Q3財報中窺探一二。

https://www.tmtpost.com/6311268.html

臭氧機推薦

臭氧機、紫外線燈作水質淨化、殺菌設備,因臭氧機具強大氧化、殺菌、除臭能力,省電、無耗材費用,深受水處理業者採用

真空封口機該不該買?使用心得分享

各式封口機、包裝機械、客製化訂做、特殊改造

掌握產品行銷策略,帶你認識商品包裝設計基本要素

包裝設計是兼具美感和實用、設計和製作印刷的精緻工藝。包裝設計包含了結構規劃、視覺設計、材質選定及後續的生產加工

好的茗茶,更需要密封性高的茶葉罐,才能留住香氣!

鴻和興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在台灣專業生產茶葉罐、奶粉罐具有領先地位的光華金屬所投資組織成立的一家專業製造包裝材料之馬口鐵罐製造廠,秉持的專業、品質、服務、效率為各大客戶服務。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