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比蘋果還差多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商隱社,作者 | 第二人生,編輯 | 甄幸運‍

近日,據界面新聞報道,市場調研機構的最新數據显示,2022年第52周(12.26-1.1),小米在國內智能手機市場4000元—6000元價位段的銷量份額增長至21.7%,連續三周處於國產高端智能手機第一的位置,這主要得益於小米13系列的上市。

即便如此,小米離着高端機中的“王者”蘋果似乎還有很遠的距離,蘋果也是擋在小米高端化之路上的一座大山,時常被小米拿來對標。

在不久前的小米13發布會上,雷軍就再次提出要對標蘋果。

“一年前我提出對標iPhone時,網上有很多人笑話我。”雷軍說,如果沒有對標iPhone的勇氣和決心,怎麼能把高端手機做好。“所以全面對標iPhone是向iPhone學習,將來有機會超越iPhone的開始,無論軟件和硬件一定認認真真對標。”

但在隨後的PPT演示中,雷軍用大量篇幅與iPhone14各種參數做對標,結論是“小米13可以在性能、續航、溫度的比拼上,做到全面的勝出”。

都已勝出,何來超越?

小米高端化已經三年了,回想這三年,小米的高端化之路實在曲折。

小米10延續了小米一貫的風格,走了硬件堆料路線,強調性能,但沒有把握住高端的“體驗”。

小米11開始尋求工藝和美學上的突破,但驕龍888發熱嚴重,疊加MIUI12的各種BUG,小米高端旗艦口碑跌入谷底。

小米12終於意識到體驗的重要性,打出“從性能優先,到體驗優先”的口號,並正式與蘋果對標。

為了提升軟件體驗,小米把MIUI團隊、BSP系統軟件部門、AIoT系統部門和互聯互通軟件部門全部合併到手機部。

小米13會發布會上,雷軍再次提出要對標蘋果。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看看,小米和蘋果還差在哪裡?

品牌形象

提到蘋果,多數人想的可能是“高端”“科技”或者“貴”,說起小米,多半想到的是“發燒友”和“性價比”。

不同的品牌定位塑造了不同的品牌形象,這在市場競爭中本是各有優劣,但如果以高端化為目標,品牌形象就成了小米與蘋果的一個差距。

分眾傳媒CEO江南春曾跟吳曉波講解營銷的時候說了一段小貫口:

“OPPO手機是拍照很好的手機,金立手機是超級續航的手機,小米手機是性價比很好的手機,時尚人士用蘋果,商務人士用華為。”

消費者記不住品牌的三大優勢五大賣點,但往往能記住用一句話概括出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由品牌成立的背景、品牌理念和營銷手段等因素共同塑造,作用於心智,難以改變。

2007年1月,在舊金山Macworld大會上,喬布斯向世界推出iPhone,由此拉開了智能機時代的序幕,蘋果自然而然成為科技引領者,高端的形象隨之產生。

四年後,移動互聯網的風潮在國內颳起,雷軍在2010年抓住風口創辦了小米,成了時代的弄潮兒。

彼時,“中華酷聯”正在做運營商的貼牌機,深圳華強北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山寨智能手機批發市場,而魅族M8早已拿下了“國產機皇”的名號,成為連沙特王子都贊口不絕的神機。

小米從來不是領先者,它真正的夢想是:“提高中國製造業的效率,讓消費者用上又便宜又好的產品”。

所以小米1發布時,用“1999元”的低價打出了極致性價比,百萬人在線搶購,贏得了夢幻開局,那一句“為發燒而生”的slogan也成了人們心中對小米根深蒂固的印象。

蘋果和小米又在品牌理念上加固了各自的品牌形象。

如果你是資深的果粉,一定曾被它前沿的創意和細緻入微的細節所吸引。

創辦初期,喬布斯曾經在公司的樓頂懸掛了一面巨大的海盜旗,然後驕傲地宣稱:“我就是與眾不同。”這種“海盜精神”體現在iPhone上,是一次次率先應用Touch ID、觸摸式Home鍵、Face ID等創新技術,一次次追求產品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一次次引領時代。

蘋果還一直堅持“用戶體驗至上”理念。鬧鐘應用中,調節輪盤會有持續的机械震動反饋,且音效是自行車鏈條轉動的齒輪聲。快速撥動輪盤時,視覺上輪盤轉動還會有物理慣性。iPhone的手電筒圖標甚至模擬了真實手電筒的開關狀態,並給予相應的振動反饋。這些設計都是為了極致的用戶體驗。

蘋果一直在用“海盜精神”和“用戶體驗至上”的理念去打造產品,高端形象進一步得到鞏固。

而小米的品牌理念一直都是“極致性價比”(包括宣布進軍高端之後),甚至還寫進了小米的三大鐵律“技術為本、性價比為綱、做最酷的產品”。

為了做好“性價比”,小米更貼近用戶。最初MIUI系統是周更,每周五發布系統,下周二用戶提交反饋,小米工程師修改BUG,不斷迭代。這與喬布斯“用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理念正好截然相反。

小米以親民的形象、良好的口碑迅速積累起一批核心用戶,但用戶最關心的問題是:“能不能用最便宜的價格給我最好的配置”,這顯然與高端相去甚遠。

最後,蘋果和小米又通過營銷手段強化了各自的品牌形象。

關於營銷,蘋果一直踐行着「蘋果營銷哲學」,從產品研發、設計、包裝到營銷,都竭盡所能地去傳遞品牌的價值。

喬布斯的上一任CEO邁克·馬庫拉曾寫下最重要的三點營銷理念,即:

共鳴,緊密結合顧客感受,比其他任何公司都更好地理解用戶需求;專註,為了做好決定要做的事情,必須排除所有不重要的機會;

灌輸,一家好的公司要學會灌輸,必須竭盡所能傳遞它的價值和重要性,從包裝到營銷。

從精緻的iMac到風靡全球的音樂播放器iPod,從重新定義智能手機的iPhone到iPad平板電腦,蘋果總能精準把握到用戶的需求,這是“共鳴”。有了優秀的產品,蘋果把產品發布會做成了「科技界的春晚」,PPT、道具、舞檯燈光以及演講稿,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英文版的廣告文案極簡而有力,比如iPhone 13/Pro系列手機的宣傳語“Oh. SO. Pro”( 內地翻譯“強得很”)十分有記憶點,這是“專註”。

在廣告宣傳上,極具人文情懷。在喬布斯逝世十周年之際,蘋果推出了《我們親愛的Steve》,廣告內容中喬布斯的原音重現,更是讓喬布斯「活着就是為了改變世界」的情懷充斥在內容中,也將蘋果革命性產品與情懷錶達了出來,這是“灌輸”。

蘋果用“共鳴-專註-灌輸”的營銷哲學,打造了“產品-發布會-創意與內容-用戶體驗”的營銷閉環,把蘋果一步步推向高端的形象。

而小米的營銷手段就少了很多“與用戶的共鳴”和“價值觀的灌輸”,更多的是簡單有效的“微博營銷”“事件營銷”和“口碑營銷”。

在微博上營造一個個熱點話題,來實現品牌和產品的曝光宣傳。比如在微博進行貨年抽獎福利的營銷;2020年,盧偉冰與榮耀的“互撕”營銷,提高紅米熱度。

微博之外,小米也會營造出一系列熱點事件。比如,宣傳小米外包裝堅實程度的“盒子兄弟”事件,感謝MIUI最初100個核心用戶的那一句“感謝你,勇敢的上帝”。

2015年小米印度發布會上,雷軍的英語被網友們吐槽個不停,一首魔性洗腦的《Are you OK》火速出圈,雷軍順應潮流,在微博上用”Are you OK”調侃自己。

一系列熱點話題和事件把小米品牌的流量拉高后,會有更多的消費者了解並嘗試購買小米手機。小米手機要麼擁有更高的配置,要麼賣出更低的價格,來營造好口碑。

“口碑營銷”拉動銷量的同時,“性價比”的理念也口口相傳。

品牌誕生的背景、品牌理念和營銷手段,讓小米和蘋果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一個做創新引領者,占高端市場,一個做極致性價比,搶低端市場。

兩家公司,兩條路線,其背後都懷揣偉大的夢想,亦成為很多公司拆解學習的榜樣。小米主打“性價比”的互聯網商業模式,或許是那個時代打開手機市場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歷時9年,成為最年輕500強的成績,讓“小米模式”成為那幾年科技圈的商業聖經。

只是,市場總會撥弄企業的命運。

如今,低端手機市場競爭激烈,手機廠商都在同質化內卷,各品牌都想要進一步搶佔高端市場份額,小米身上“性價比”的品牌形象就難免有所掣肘。

這種掣肘體現在,“性價比”理念與高端人士的核心訴求並不匹配。

小米是工程師文化,核心用戶是26-35歲的理工男,本身的文化導向,疊加圍繞核心用戶的營銷側重,難免在宣傳時聚焦在硬件配置方面。這從小米歷屆發布會上,大篇幅介紹硬件參數,把“一億像素”“1900nit屏幕峰值亮度”作為宣傳的重點,就能體現出來。

長此以往,很多米粉對手機好壞的認知都集中於硬件配置,而忽略了使用體驗,默認參數高就能帶來好體驗,“2000塊錢買到參數這麼高的手機,真值。”

然而實際使用過程中,用戶發現體驗不如預期時,也會用“性價比”安慰自己:“手機1000多就到手了,比5000的手機卡一點,稍微難用一點,不是很正常么?”

但對於高端人士而言,相比於硬核的參數,他們更注重上手后的體驗。他們願意為使用時流暢、愉快、穩定的體驗,買一份品牌溢價,他們也絕不會拿“性價比”來安慰自己。

小米一直在嘗試用“性價比”講好高端故事,認為無論高端用戶低端用戶,大家總是喜歡“又便宜又好”。

邏輯沒錯,但高端人士眼中的“性價比”是體驗和價格的比,而非小米片面理解的“性價比”。只有“使用體驗”做好了,才有所謂的“性價比”,否則就是山寨機。

那麼,從使用體驗的角度看,小米有“性價比”嗎?沒有。

在一次採訪中,面對“性價比品牌衝擊高端”的質疑,雷軍是這樣解釋的:100寸的小米電視,售價2萬塊錢,2萬元的電視屬於高端了吧,但這個價格只是同尺寸電視的十分之一,它既高端又極致性價比。

雷軍或許就是這樣在由“100寸”和“2萬塊”所定義的性價比中迷失,忽略了用戶體驗,也為小米10衝擊高端卻仍然走“堆料”的錯誤路線埋下了伏筆。

蘋果給人以高端的印象,小米給人以低端的印象。品牌形象的差距,本質上是小米的產品體驗滿足不了高端用戶,又因“性價比”被低端用戶喜聞樂見。

這種差距的背後,其實是產品力的差距。

產品力

產品力,即產品對目標消費者的吸引力,對於高端用戶而言,這份吸引力莫過於“體驗”二字,既包括硬件體驗,也包括軟件體驗。這是小米與蘋果更深層次的差距。

首先是硬件體驗,一方面體現在硬件配置,另一方面體現在質量品控。

在硬件配置方面,我們把小米13和iPhone14做一個對比:

以屏幕為例,雖然明面上小米屏幕參數吊打蘋果,小米13配置是6.36英寸OLED居中挖孔柔性直屏,iPhone 14配置的是6.1英寸OLED劉海屏。前者擁有120Hz刷新率和1900尼特峰值亮,而後者僅支持60Hz刷新率和1200尼特峰值亮。

但實際上,iPhone配置的是三星定製的M系列屏幕,一般M系列屏幕只用於三星自家旗艦機和蘋果上,小米等廠商用的是非定製的E系列屏幕,色准、發光效能等都比同代M系列差。

而且屏幕不是參數高使用體驗就好,還要看手機廠商的調教優化能力。小米的屏幕是通用的,調教效果各憑本事,iPhone的屏幕是定製的,可以做到完美調教。

在質量品控方面,雖然iPhone和小米都有被用戶吐槽的黑歷史,比如“iPhone 14 Pro的后蓋容易掉漆”“ iPhone13攝像頭進灰、邊框銜接不嚴”,小米也被吐槽有米10葫蘆屏,米11燒wifi等各種問題。但總體上,蘋果對品控的把控要比小米更嚴。

2022年9月,“歌爾股份股價暴跌”的新聞擠上了各大科技新聞榜單頭條。歌爾股份曾經是AirPods的第二大代工廠,但因為其在良品率上造假三年,蘋果方面發現后毫不猶豫地取消了其接下來的所有AirPods訂單。

另有蘋果供應商的前員工在知乎上匿名爆料:“蘋果的要求很高,哪怕只是一個樣品殼,它最大的尺寸公差是不超過0.02mm,小點的配件公差則是0.002mm,裝配是非常緊合的。還有例如手機的殼粗糙度是0.012,如果只做到了0.009,直接報廢。”

蘋果對品控的要求之嚴可見一斑。

小米主觀上對品控把控也很嚴格,但考慮到實際情況,有時卻也不得不降低一些標準。

比如小米10的經典品控問題“葫蘆屏”,是屏幕前置攝像頭旁邊出現了一個黑斑,這類故障在行業里叫mura。這種問題在剛封裝好的時候是不容易檢查出來的。後期用戶使用一段時間,屏幕中的發光有機物被氧化,就會慢慢形成黑斑。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常用的方法是極端環境壓力測試。品控要求嚴格的蘋果,用的是8585標準,也就是把幾個批次的手機放在溫度85℃、濕度85%、連續檢測240個小時。讓手機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盡可能暴露出潛在問題,發現問題后再反覆檢查設計工藝上的缺陷,及時修正。

但這個方法又費時間又費錢,一些供應鏈話語權低,家底兒薄的廠商,考慮到自身條件,就會降低標準,用6090甚至是5585的標準,縮短測試時間,這樣一來,一些小概率的問題就不容易暴露出來。

不難發現,無論是硬件配置還是質量品控,蘋果的硬件體驗好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強大的供應鏈能力。

一方面,供應鏈話語權大就可以讓供應商獨家供應或單獨定製元器件,形成硬件配置上的優勢壁壘;

另一方面,供應商和手機廠是一種合作博弈的關係,元器件的品質標準、檢測標準是手機廠和供應商的品質部門相互確認協商的,標準低了消費者不滿意,標準高了工廠負擔太高。同樣是一場博弈,供應鏈話語權大,越有底氣提出更高的標準。

在供應鏈領域,有一份權威的由Gartner提供的全球供應鏈排名榜單。2022年全球供應鏈25強的榜單中,百事可樂、英特爾、微軟等行業巨頭高居其上,但小米未上榜。

網頁設計最專業,超強功能平台可客製,窩窩以「數位行銷」「品牌經營」「網站與應用程式」「印刷品設計」等四大主軸,為每一位客戶客製建立行銷脈絡及洞燭市場先機,請問台中電動車哪裡在賣比較便宜可以到台中景泰電動車門市去看看總店:臺中市潭子區潭秀里雅潭路一段102-1號。電動車補助推薦評價好的iphone維修中心擁有專業的維修技術團隊,同時聘請資深iphone手機維修專家,現場說明手機問題,快速修理,沒修好不收錢住家的頂樓裝太陽光電聽說可發揮隔熱功效一線推薦東陽能源擁有核心技術、產品研發、系統規劃設置、專業團隊的太陽能發電廠商。網頁設計一頭霧水該從何著手呢? 回頭車貨運收費標準宇安交通關係企業,自成立迄今,即秉持著「以誠待人」、「以實處事」的企業信念台中搬家公司教你幾個打包小技巧,輕鬆整理裝箱!還在煩惱搬家費用要多少哪?台中大展搬家線上試算搬家費用,從此不再擔心「物品怎麼計費」、「多少車才能裝完」台中搬家公司費用怎麼算?擁有20年純熟搬遷經驗,提供免費估價且流程透明更是5星評價的搬家公司好山好水露營車漫遊體驗露營車x公路旅行的十一個出遊特色。走到哪、玩到哪,彈性的出遊方案,行程跟出發地也可客製,產品缺大量曝光嗎?你需要的是一流包裝設計Google地圖已可更新顯示潭子電動車充電站設置地點!!廣告預算用在刀口上,台北網頁設計公司幫您達到更多曝光效益

而凌駕於25 強榜單之上,還有一個名叫“供應鏈大師榜”的存在,蘋果曾連續七年位列得分榜的榜首,連續十年入圍“供應鏈大師榜”。

2022 Gartner全球25強(三角形),與供應鏈大師榜(圓形)

憑藉這種一塵絕技的供應鏈能力,蘋果甚至可以在供應鏈內玩起賽馬機制。

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指出,近年來,為了分散供應鏈風險,蘋果一直不希望依賴特定零組件供應商,而是積極採用多供應商策略,比如面板、存儲芯片等都是由多家供應商供應。如此一來,不僅可分散供應鏈風險,也可讓供應商之間相互競爭、相互牽制,有利於降低成本。

這種供應鏈能力是小米望塵莫及的,對應的硬件配置和質量品控自然會出現差距。

再者是軟件體驗。

近幾年,MIUI每次更新都會有人讓心耳目一新的小東西,比如MIUI12的超級壁紙,MIUI12.5用瀕危動物聲音做提示音,MIUI14的多變文件夾、膠囊部件、桌寵擺件等等。

但這些都如同飯後甜點,是錦上添花的東西,高端用戶真正在意的是系統的流暢性和穩定性。這方面蘋果的IOS也是首屈一指。

為什麼iOS的系統流暢絲滑且穩定性更好?

首先,iOS底層運行邏輯與MIUI大不相同。

iOS是蘋果專門為觸控手機做的系統,系統內把touch觸控,也就是用戶操作響應層放在了最優先的級別,其次再是media 媒體層、service 服務層以及core 架構層。

而MIUI是根據Android深度定製的,其優先級響應層級是Android,無法改變,具體來說,優先級別依次是應用、框架、圖像處理和架構。與動畫相關的圖像處理被放到了第三優先級。

以打開手機相冊為例,iOS系統中在相冊APP沒有完全打開時,就可以直接預覽到相冊的照片,也可以在打開應用的中途就關閉它,體驗下來就是跟手且流暢。

但在MIUI等安卓系統中,系統必須完全響應相冊打開這個動作后,才會響應接下來的動作,體驗下來,就是不絲滑、不跟手。

其次,系統的優化程度不同。

iOS系統是蘋果自研的,在研發與後續更新中進行了大量的細節優化,比如iOS7之後,蘋果在動畫中引入了非線性無縫運動,在滑動應用時將動能保留。

谷歌給予的安卓原生開源代碼中只有基礎骨骼框架,小米需要根據自身需要定製MIUI系統,這就需要強大的軟件團隊和對安卓原生開源代碼的掌控程度,開發過程中難免翻車。

比如MIUI12系統開發出了更好的動畫效果,卻出現了大量系統bug,穩定性被拖累。

2021年4月份,B站UP主“木羽說科技”發布一段《小米高端路的最大障礙——MIUI》的視頻,來吐槽MIUI12,“息屏按指紋,動不動就閃屏,跳來跳去,這個問題從小米搭載屏幕指紋開始就沒解決過”,靈魂質疑讓網友感同身受,引來數千萬的播放量。

最後,iOS系統封閉性帶來的優勢。

iOS系統對於APP的開發框架有極為嚴格的限制,一定會確保APP與系統的兼容與穩定。而安卓系統上的APP,是軟件開發者面對不同安卓系統、不同機型版本開發的通用的APP,很難保證對MIUI系統,對小米的各種機型完美兼容,難免會出現閃退、卡頓等各種bug。

經過一番對比就已明了,無論是硬件體驗還是軟件體驗,小米與蘋果都有着明顯的差距。

或許拿小米5000元的旗艦機與8000元的iPhone對比並不客觀,拿年輕的小米與已成立50餘年的蘋果相比並不公正。

但這就是小米高端化必經的曲折而坎坷之路。小米選擇全面對標蘋果,向蘋果學習,就要直面不足與落後。

畢竟高端用戶選擇手機,不會考慮“公司還年輕,產品不好情有可原”“價格才5000,比不上8000元的手機很正常”,他們只會選擇最好的。

研發能力

強大的供應鏈塑造了蘋果優秀的硬件體驗,那又是什麼塑造了強大的供應鏈?iOS流暢且穩定的軟件讓用戶有好的體驗,那又是什麼塑造了iOS?往下思考,其背後都直指同一種能力——研發。

這是蘋果與小米最底層的差距。

蘋果之所以有強大的供應鏈,除了供應鏈管理外,是因為蘋果竭力保證芯片、系統等核心技術都掌握在自己手中,2024年甚至打算用自研的显示屏來減少對三星和LG等供應商的依賴,2025年計劃推出自己的首款蜂窩調製解調器芯片,從而代替高通的芯片。

蘋果始終在供應鏈中佔主導地位,極少受制於供應商。

反觀小米常常被供應商卡脖子。

2016年,小米與三星交惡,三星決定不再向小米供應AMOLED屏幕,三星的一個決策釀成了小米自成立以來面臨的最大危機。雷軍親自上門賠罪,據說賠罪現場,雷軍喝了5瓶紅酒,三星高管拍着桌子,向雷軍還原了自己被侮辱的情景。在此之後,雷軍又先後4次親自飛到韓國三星總部道歉。

芯片上又被高通頻頻拖累。2014年,驍龍810功耗翻車,成為發熱最嚴重的驍龍芯片,搭載它的小米note口碑撲街;六年後,驍龍888成了第二個“火龍”,小米11“燒wifi”“燒主板”事件嚴重阻礙了小米高端化的步伐。

小米有完整的供應鏈,但它研發能力不強,沒有核心技術,總會受制於關鍵供應商。

軟件體驗層面,MIUI在對相機的優化、屏幕的調教、動畫流暢度等方面總差iOS一截,反映到核心處是小米的軟件團隊難以研發出優秀的相機算法,難以平衡好流暢度與穩定性,問題也在研發。

與蘋果相比,小米在研發投入、佔比和已有的研發成果上都有不小的差距。

蘋果2022財年显示共支出262億美元(約人民幣1768億元),同比增長16.4%;研發投入占營收的6.6%。2019-2022年,其研發占營收比例一直保持在6.0%以上。

而小米2022年研發投入約170億元,不到蘋果的十分之一,2021年,研發支出達132億元,研發占營收比例4.01%。

客觀來講,直接比較研發投入的總金額有失公正,但研發投入佔比卻很好地反應了公司對科技研發的重視程度,蘋果仍比小米高出2-3個百分點。

至於研發成果,蘋果獨佔兩門編程語言Objective-C和Swift,還自研了macOS、watchOS、tvOS等系列系統,其在芯片領域更是一騎絕塵,A系列處理器在2022年12月芯片綜合性能天梯榜上佔據第2-6席位,第一名是蘋果的M1處理器。

小米也有諸多研發成果,比如率先推出了真全面屏手機MIX,開發了夜梟影像算法,首發了120W有線秒充技術,但落實到手機最核心的技術——芯片,小米還有很明顯的差距。

小米2014年開始做芯片,成立了小米松果电子有限公司。一直到2017年,小米才推出了第一款SoC芯片(系統級芯片)澎湃S1,但後續研發遭遇了巨大困難,澎湃S2遲遲沒有面世。後來小米轉做專用芯片,終於研發出了圖像信號處理芯片澎湃C1,芯片澎湃P1和電池管理芯片G1。

但懂數碼的人都會知道,專用芯片與SoC手機芯片的研發難度不可同日而語。

為什麼蘋果比小米研發能力強?

因為蘋果是以科技為導向,而小米更傾向於以銷量為導向。

一直以來,蘋果都在主動尋求核心技術的突破。

1985年開始,蘋果就開始嘗試造芯,時任CEO的John Sculley成立了一個高新技術小組(ATG),專門負責探索革命性的高新技術。芯片項目由蘋果與AT&T微电子部聯合開發,代號“水瓶座”,最終因蘋果缺少懂芯片的負責人,項目始終無法落地,以失敗告終。

1990年,蘋果又聯合了IBM、摩托羅拉,結成AIM聯盟,研發PowerPC芯片架構。但這種芯片架構不符合個人電腦在90年代快速往輕、薄、便攜化的發展方向,逐漸被市場拋棄。

自研芯片接連受挫,蘋果走向了收購的道路。

2008年,已經挺過危機,現金流充沛的蘋果,以2.7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P.A.Semi。P.A.Semi的150人芯片團隊全數歸於蘋果,成為蘋果有史以來第一支芯片研發“正規軍”。他們之中,既有硅谷傳奇Jim Keller,又有A13背後功臣Sribalan Santhanam等人。

收購P.A.Semi的兩年後,蘋果終於拿出了首款自研手機芯片,Apple A4。這塊芯片被陸續搭載在初代iPad、iPhone 4,以及iPod touch 4上。

Apple A4發布的3個月後,蘋果又收購了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芯片公司——Intrinsity。

其背後的秘聞是,三星搭載着一塊名為“蜂鳥”的芯片,發布了其智能手機時代一戰成名的代表作——三星Galaxy S i9000。而“蜂鳥”背後的核心技術提供者就是Intrinsity。

更讓人驚訝的是,如果我們把A4拆開,這塊芯片的主體架構跟“蜂鳥”芯片架構幾乎一模一樣,蘋果只拿掉了少部分模塊,以壓縮芯片尺寸和成本。

蘋果就是這樣一點一點通過收購,豐滿了自己芯片研發的羽翼。

2015年,蘋果的收購速度達到了一年收購15家公司,平均每三四周就收購一家。到了2019年,蘋果甚至六個月內收購了20多家技術公司,遍布世界各地。

同樣在2019年,蘋果豪擲10億美元,全盤買下了英特爾的手機基帶業務,進一步擴張手機芯片自研比率。

2020年11月11日,在蘋果總部喬布斯劇院里,庫克終於拿出了有史以來第一塊屬於蘋果自己的電腦芯片,Apple M1。M1的誕生讓蘋果擺脫了英特爾在電腦芯片領域對蘋果的牽制。

反觀小米卻傾向以銷量為導向,被動地去突破核心技術。

儘管小米“三大鐵律”中把“技術為本”放在了第一位,但小米低毛利的商業模式決定了手機銷量必須足夠多才能賺到錢,畢竟盈利才是商業的基石,有了盈利所謂技術創新才能談起。

所以小米的“技術為本”是為銷量服務的“技術為本”,MIUI隱私保護技術、120W快充技術,夜梟影像算法,這些技術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它們能直接帶來銷量的提升。那些不能直接帶來銷量提升、需要很多沉沒成本的技術研發,小米只有在感受到威脅的時候才會着手。

比如當年火龍810翻車,拖累了小米note,雷軍意識到被供應商卡脖子的危險才去着手研發SOC芯片,但又因為研發難度過大不得不專做ISP芯片。如果供應商供應穩定,小米就可以一直安心做方案整合,又何必花巨大成本,攻堅克難呢?

所以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小米的技術研發都是短視的,淺顯的為銷量服務的研發。如今,高端化箭在弦上,強迫小米出擊,雷軍才喊出“未來5年研發投入預計將超1000億”。

一個主動。一個被動,一個以科技為導向,一個以銷量為導向,後者自然比前者的研發能力弱很多。

再者,研發需要大量資金,但小米遠比蘋果缺錢,這也印證了上面說的小米更在意“銷量”。

利潤有多高呢?

2022年《財富》發布的榜單显示,蘋果以營收全球第三的名次,成為了凈利潤全球第一的公司,2021年盈利946.8億美元,平均每天就是2.59億美元,約合17.3億元人民幣。

反觀小米卻陷入了“低端鎖定”的困境。

“低端鎖定”是經濟學中的概念,指企業長期處於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沒有利潤來驅動企業邁向高附加值的品牌和服務等環節。

小米就是如此。性價比戰略決定了小米整體的利潤率不高,小米不是靠硬件賺錢,而是依賴海量出貨,然後用互聯網增值服務來盈利。但小米不同於騰訊、網易等純互聯網公司,其互聯網服務仍然依託於小米手機的硬件基礎,手機銷量會極大地影響互聯網服務營收。

當下低端手機市場內卷激烈,小米手機“性價比”優勢逐漸喪失,手機銷量受到波及,互聯網服務的營收也會下降。

IDC的數據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8.3%,創紀錄最大跌幅。該季度小米下降26.3%,為出貨量top5品牌中跌幅最大的。

(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

根據2022小米第三季度財報,其營收704.74 億元,同比減少 9.7%;經調整凈利潤為 21.17億元,同比大幅下滑59.1%。

與蘋果相比,小米沒有充沛的資金研發核心技術,而核心技術又是小米高端化的壁壘和保障,缺乏這樣的底子就還要在低端市場內卷,進而繼續缺乏資金,這就是小米“低端困境”。

小米與蘋果最底層的差距在於研發能力,這也是小米進軍高端之路最大的絆腳石。

縱觀整個手機發展史,功能機時代,諾基亞、摩托羅拉登頂的主要原因是技術出眾,比如首台Mac搭載的就是摩托羅拉的68000系列處理器,其性能是同時代英特爾8086產品的兩倍。

到了智能手機時代,蘋果、三星、華為三者先後成為高端廠商的根本原因也在技術自研且獨有。

“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曾提出“差異化競爭”的概念,指出企業可以基於用戶需求及企業現有資源實現差異化定位、用差異化產品打開市場、差異化銷售推進市場、差異化服務佔領市場,並實現幾者之間的互動,獲得其他競品難以企及的競爭優勢,並避開市場的同質化競爭。

差異化競爭,是當下國產手機品牌擺脫同質化內卷的出路,而研發核心技術就是打造差異化的抓手。

在這方面,小米還有很長、很坎坷的路要走。

https://www.tmtpost.com/6393199.html

您可能也會喜歡…